“大球泥”是特指在溆浦、怀化、黔阳三处交界处的地方出土的一种优质高岭土。当地人在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时还以此充饥,因而又被称之为救人救世的“观音土”。当人们在偶然机会中发现它是一种制瓷的材料,并经检验分析得到其结果:是一种含铝高,含铁及其它杂质低,而且是一种优质的材料时,人们开始利用它来生产瓷器,从此也就让这深山人未识的大、小球泥,逐渐掀开了其神秘的面纱,走向大众,为人民服务。
也许是巧合,也许就是一个神奇的故事,总之他在国家百业待兴之时,被人们发现,也被人利用,而且直上“云端”,成为国家用瓷、国家礼品瓷、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原料。
“大球泥”的矿藏量也就存在于上世纪的五十——七十年代之间。也就是国家起步发展的那个阶段,成就了那一代“人物”。大球泥则贡献了自己的“生命”,但赢得了第二次生命。由泥变成瓷,在为人民服务,为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,特殊机构服务,但这是质的飞跃。
时至今日,这种由大球泥制作的“产品”已所剩不多,更是成为一部分人追捧、收藏的目标。醴陵这个号称“红色官窑”的胜地,也由于这个称号为更多的人所熟识,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向往,加之制作出的日用瓷、艺术瓷有“薄如纸、白如玉、声如磬”的特点。因其材质、画面、设计均表现完美,加上又有特定时期、特定事件、特定任务、特定题材、特定材料、特定工艺做背景,是以更受到世人的喜爱。
大球泥是一种优质而且近于完美的高档瓷器材料,加上大球泥的传奇故事,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,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消失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冥冥之中注定要为这一特定时期的人与事做贡献。新的材质,新的配方,新的工艺在不断涌现,好的东西也出现不少,如何保护好,利用好资源,这是人类生存必须面对的现实。现在剩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这部分优质大球泥材料,要如何保护性的开发与研究,应是一个“难题”,一个值得大家来探讨研究的话题。因时至今日,这种特殊构造,特殊性质的大球泥还未发现第二家。
我们在强调材质的优劣时,还应看到他的稀缺,是否是一种即将灭绝的材料,是否可从一种形式再通过另一种形式来转换,从泥到瓷的过程那是一个质的飞跃,是无数人共同的奋斗的结晶,是集体智慧的充分表现。
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材质,进行新的材料研究,开发出类似大球泥材料,或更高于大球泥材质的材料,而且将其使用用途拓展到某些高、精、尖领域,提升其使用价值,做到物尽其用。这也许就是我们今日研究大球泥的初衷。开发新材料也应是从事陶瓷的行业及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人员、艺术创作人员所要为之奋斗终身的,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与发展。